双非研究生到底值不值得考?这里面的个人因素有很多,今天就从多个维度给大家做个参考。


今天小睿就“双非研究生到底值不值得考?”这个话题,来和大家详细地说一说。同学们呢,可以做个参考,择校的时候,也能做到心中有数。双非研究生到底值不值得考?这里面的个人因素有很多,今天就从多个维度给大家做个参考。

1. 个人目标

我们选择考研时,一定有自己的理由。想想自己考研的初心是什么,对未来发展有什么样的规划,侧重于就业还是做研究?未来要发展的方向需要什么?文凭、人脉、教育资源还是就业机会和平台?

目标不同,方向就不同,做选择时需要着重考虑的因素也就不一样。

有的双非院校单纯从科研角度来讲它们的专业实力比一些985、211院校要高,处在这个专业研究前沿的大牛导师也不少,这种情况下的双非研究生也是非常不错的。

2. 本科院校

大部分同学希望通过研究生学习实现自己学历上的提升。本科院校以及专业实力就是我们起步的位置。如果你本科双非,只要报考和院校调剂比本科院校好,那内心的接受程度就是好的。

但如果本科就是985、211,最后报考时大概率不会选择不如自己本科院校的学校,但到调剂这一步时,如果没有更好地选择,降一档也是能接受的,比如985,调剂到好的211,关键看自己能不能过自己心里这一关。

3. 个人学习基础和能力

任何时候做选择都不能脱离自身实际情况。出于就业压力、自我提升,或者仅仅为证明自己的能力,盲目追求名校实在不可取。

4.选择时机

最初择校时,院校标准可以稍微定高一点,这样就算没考上,调剂也有一定余地。而调剂一般是从高往低调,从低往高调也有,但情况很少,难度也高。所以在调剂时就要适当放低目标,提前想好自己的调剂底线,最不济哪些学校是一定不会考虑的。在可选择的范围内,尽可能地争取机会。

双非院校的优势

1. 院校实力

双非院校中不乏专业实力强劲的好学校,而985、211也不代表没有弱势学科。

比如,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东北财经大学、江西财经大学应用经济学被评为A类;而同济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科评估结果只是C-。

就算是双非院校,也是要看专业和导师的。有些双非院校虽然名气没有985、211学校大。但是专业和导师实力都很厉害。属于行业翘楚,一点都不比名校差。

还有个别院校,之所以没有评上985或者211,并不是因为实力不强,而是因为同一地区有其他学校评上了,这也与国家和教育部的统筹建设有关系,不能一概而论。

2. 地域因素

选择研究生院校时,院校所处位置也是考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就像是北上广等经济发展热门地区,集聚了很多行业里面的头部公司,有很多资源和机会。入职之后遇到牛人的概率也比较大。处在这些地区,实力也不错的双非院校,往往也是研究生报考和调剂时候的“香饽饽”。

比如深圳大学。学校环境、师资水平都不错,而且因为地处深圳,周围全是腾讯、中兴、阿里分部、联想这样的“龙头企业”,就业机会特别多。

3.机会成本

机会成本,指的是如果你做另外一个选择,能获得的最大收益。如果选择去双非院校读研究生,意味着将要放弃上岸985、211的可能,与之相关的资源和机会也都无缘。

但与此同理,如果你目标定得太高,超越了自己能够着的范围,一志愿上不了岸,调剂更难,最后错失上岸机会,也不免遗憾。

4.上岸成功率

既然选择了考研,也为之付出了很多。所以一定希望最后能得到一个自己想要的结果。这就引出了一个问题,院校报考难度与个人实力之间的差距多大才合适?

比较理想的状态是,考取目标院校是有一定难度的,但是我们在自身实力的基础上,通过努力,让自己踮踮脚跳起来能够得到目标,如果目标太高,非常努力地跳起来还够不到,可能就要面临过往对付出的一切打水漂的结局。这种情况下,选择一个好考一点的双非院校,就要比报考难度较高的985、211来得划算。

5.未来就业选择

不可否认的是,一些大型企业在招聘时会表现出对名校学子的明显青睐。

但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很多企业并不是“唯名校论”,有些岗位或者体制内的单位,只要求是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并没有对学校有硬性要求。

抛开院校与双非的牌子,单就研究生学历来说,在就业的时候,就比普通本科可选择的范围要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