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报名人数457万人,比2021年增长80万人,增幅为21%。但2022年院校计划招生人数不过110万左右。根据预测2022届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1076万人,考研报名人数为457万,二者的比例接近2:1。


这两天国家线上涨的风暴持续发酵,也引发了小睿的进一步思考。从当下的考研趋势来看,之后的考研必然会越来越难。 按照国家线分析:近几年的国家线涨幅都在5分以内,像今年这样大幅度的增长更是少见。以今年为例,202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报名人数457万人,比2021年增长80万人,增幅为21%。但2022年院校计划招生人数不过110万左右。根据预测2022届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1076万人,考研报名人数为457万,二者的比例接近2:1。
 

本科扩招带来的效应使考研成为新的社会筛选器。小睿大胆推测,以后的考研也许会“高考化”,像高考一样,成为一项必需的人生规划。那么显然备考研究生也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

然而一味埋怨大环境是极其不明智的选择,这些不是我们决定的,我们能做的不过是做好当下,提早准备,让自己在未来竞争中多一分把握。


还有机会的同学应该积极地准备复试或者寻找调剂信息。对于准备今年(23)考研的同学,小睿觉得大家应该早做准备。毕竟今年落榜的同学,必然会涌入明年的考研大军中,而且他们已经拥有了一年的考研经验,大家的学习规划应该再往前提一提,小睿给大家一点建议:一、重视公共课公共课:英语、政治和数学(有一部分人可能不考)。在传统的观念里,英语是大家最早应该准备的一科,所以大家都会提早买上单词/语法书开始学习。但是与此同时会忽略政治和数学的前期学习。

“数学和政治靠刷题就可以了!”小睿最近听到这样的同学发言。以前的确是这样,政治和数学是刷题就能刷上去的科目,特别是政治,似乎是后期刷刷选择题,背背预测题就能过线的科目。

但是想要在23考研中站稳脚跟,我们就不能忽略任何一科。就像政治和数学辅导书上写的那样:不仅要会做题,还要在做题的同时结合自己的思路和想法,形成自己的思维框架。

就以今年的政治考试为例,当大家都在说今年背的题全写在题干中了,但成绩出来后80+仍旧比比皆是,我想这绝对不是后期背背题就能够达到的境界。数学也是同样的道理。


复习建议:

政治:

提早开始看书,打基础。政治的复习也是需要时间去内化的。

对于很多同学而言,政治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最晦涩难懂的,也是靠刷题没办法保证分数的一部分。

特别是当你做选择题的时候,每一个选项似乎都对,又似乎都不对。现阶段可以抽出一些时间专门去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这一部分的内容,同时也可以把毛中特和近代史也过一遍。不需要集中大量去刷题,首先要理解,后期做题才会有深化,进而形成自己的观点。

数学 :

数学的复习氛围基础、强化、提高和冲刺4个阶段。

大家的巩固基础阶段应该尽早开始,这个阶段数学的复习应该以基础知识为重,将复习的重心放在对于基础知识的学习和理解上。在复习的过程中,定理公式的复习是最重要的,也是见效最快的部分,所以应该重点学习课本中的定理和公式,结合课本中的例题加以理解,利用好课后的习题学会应用。

强化阶段 以题带点,重点复习某个部分,这个时候可以做一些比较难的题目,锻炼自己的思维。

提高阶段 应该在第一第二阶段的基础上,增加复习时间,重要的是形成知识点体系,为最后的冲刺做准备。

冲刺阶段 该复习的已经复习完了,学长认为这个阶段大家应该尽量贴近实际地去进行模拟测试。不仅仅是试卷要贴近考试,你的时间安排也应该尽量贴近真实考试的时间以及场景。例如把做题时间安排在上午8:30-11:30,用连续3个小时完成一套数学测试卷。


二、重视择校择专业

国家线出来后,还有一个现象值得大家注意,那就是择校择专业。历来考研过来人都知道一个道理“选择大于努力”,说起来可能会有一点丧气,但考研除了依靠实力之外,还要靠个人选择和一点点运气。

名校固然好,但不是每个人都适合考名校。很多人会说今年的34所自划线比国家线低,早知道就去报考清华了。那小睿给大家看一张图片,自己体会一下:
 

白天研究生,晚上研究重生-江西英豪傅睿教育集团


分数线可能是低,但是没说过线就能录取。名校的内卷程度只有更激烈,没有最激烈。虽然自划线低,但是看看前50名的420+!不是过线就能上的!

都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小睿觉得“早”的开始更是考研成功的一半。不要一味被网上的信息所影响。尽快调整自己的节奏,开始复习,把每一步落到实处,一步步完成自己的计划,才是明年上岸的保证。“白天研究生,晚上研究重生”,人不就是一边努力,一边emo么?